《童苑文耕》编辑手记|在童心与文学的交汇处成长
编辑导读:
作为《童苑文耕——少儿类“中国好作为《童苑文耕——少儿类“中国好书”创作者访谈》的责任编辑,我有幸见证了该书从立项到出版的全流程,并深度参与其中,对我而言,这是一次专业的淬炼,也是一次认知的革新。这部厚重的访谈集是对入选“中国好书”图书的系统梳理与深度回望,更是一扇通往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场的窗,透过它,我看见了文学的深度、童年的广度,以及编辑工作的温度。
2023年开始接触这个项目时,我正处于职业发展的倦怠期,初入儿童图书出版领域的新鲜感与求知欲在渐渐消退,因此,最初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必须去完成的重要任务去对待。但是,当我第一次进入访谈现场进行学习时,就被对谈者之间真诚而深入的交流、睿智的思辨和对文学的热忱深深触动了。无论是访谈者陈晖老师还是作家,都是在文学研究或创作领域耕耘数十载的专家,但在谈论起自己的专业时,那种神采飞扬的状态与眼中的光芒都让人内心充满了力量,唤醒了我进入这个行业时的初心。
每一次拿到访谈稿件时,我都会第一时间进行阅读。很遗憾大部分访谈我都没能亲历,但看到文字稿时,依旧仿佛亲临现场——访谈的现场和作家们创作的现场。这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充满思想碰撞的对话,作家们坦诚地分享创作缘起与创作心路,与访谈者就文学理念与现实思考等话题进行了富有哲思与诗意的探讨,无论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者还是出版者来说,都是珍贵的一手资料。阅读的过程是畅快淋漓的,但是真正开始编辑加工时,又深感责任重大,如何让这部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作品以最佳的成书质量来到读者手中,不愧对创作者、读者和自己的专业,是我编校时反复思考的问题。惭愧的是,访谈集中提到的许多作品我都只闻其名,并未进行过深入的阅读,于是首先要做功课。最初是抱着核对引文与情节的明确目标进行阅读的,但在阅读过程中很快沉浸其中,不断在作者与读者、理论与文本、理想与现实之间往返。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珍贵的充电过程,通过这样一个契机,得以深入地阅读这些经典文本,回过头来再次阅读访谈稿时,无论是对作品本身,还是对作家的创作过程与文学理念,都有了新的认知与领悟。
在编校过程中,除了基础的字词句编校,我时常思考的是:如何保留对话的鲜活,又不失逻辑的严谨?那些瞬间迸发的思想火花与不可预知的洞见都让口头访谈充满了强大的魅力,但相较于字斟句酌的文字访谈,口头访谈在严谨性与准确性上可能略逊一筹。因此,以最少的改动最有效地实现生动与准确的平衡成了我在编校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不断的斟酌与思考磨炼了我的编校能力,让我以更加敬畏的心态与审慎的目光对待手中的稿件。到了定稿阶段,陈晖老师又与我面对面对稿件进行了逐字的修正。原以为经过多次编校,稿件已经十分成熟,但陈晖老师提出的诸多修改建议让我既惭愧又受益良多,从使用怎样的字词更加精炼准确,到如何弥合某些逻辑的断裂之处,甚至一个虚词的增减与否,陈晖老师都进行了细致的修正,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职业精神与严谨治学态度的魅力。
这部书的编辑过程,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次重要的成长,让我看见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丰富面貌,学会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儿童文学,同时,让我对编辑工作有了新的认知:编辑不是简单的文字工匠,我们的价值在于搭建桥梁,连接作者与读者,连接文学与时代。我们要敬重每一本书、每一位作者、每一位读者,因为我们在做的,正是用文字守护童心,用出版传递光明。
——《童苑文耕——少儿类“中国好书”创作者访谈》责任编辑吕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