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

上市新书

图书评介

唱响老童谣

书评内容

唱响老童谣

作者:燕子

当我拿到《老童谣》系列的时候,暑假在新华书店的一幕,又浮现在我面前: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小女儿来买书,我被小女孩手舞足蹈的神情和清脆的童音所吸引,凑近一看,原来是《唱大戏》。妈妈念,女儿诵,一唱一和,不亦乐乎,甚至有点忘乎所以了。我痴痴的站在那里,思绪拉向儿时的夏夜。姥姥摇着芭蕉扇,我倚在姥姥的怀里,呀呀呀的跟着姥姥念着这首童谣——《唱大戏》。世事变迁,如今只留下淡淡的哀伤和悠长的思念。

可能是童年特殊的经历,我对《老童谣》有着特别亲密的情感。老童谣《月亮月亮明明》、《红眼绿鼻子》、《从前有座山》、《看谷佬》、《九九歌》薄薄的五本,我却读的很慢很慢。因为每读到一首熟悉的童谣,自己就会不由自主的哼唱,或破涕而笑,或思忖良久。这不是故意要给自己的年轻增加一份沧桑感,我只是想表达《老童谣》传递给我的暖暖的亲情,那久久沉淀在心中的记忆,重新发酵出的美酒般的醇香。

我想,不仅我会有这样的感触,相信还有很多的人会有这样的共鸣。因为童谣是那么久远和古老,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甚至没有文字的群族都有童谣。据考证,童谣应该是包含在民谣中的,童谣本身没有明确的范畴和界限,而且代代流传,创作永无终结,生命力鲜活。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儿童文学小论》中指出,儿歌起源约有二端,或其歌词为儿童所自造,或本大人所做,而儿童歌之者。若古之童谣,即属于后者。《尔雅》,“徙歌曰谣”。古老的歌谣,被儿童接受或模仿,活跃在儿童的口耳之间,逐渐的转变成童谣。

“凡儿生半载,听觉发达,能辨别声音,问有韵或有律之音,甚感愉快。儿初学语,不成字句,而自有节调,及能言时,恒复述歌词,自能成诵,易于常言。”周作人用简短的话语形象的点明了幼儿学习童谣的最佳时期以及童谣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幼儿敏感于“缪斯”的心性,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童谣本身明白浅显、形式简短、音节和谐、朗朗上口的特点,也满足了幼儿成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可以说是对幼儿另一种形式的“母乳”的滋养,顺应了儿童自然发达秩序。

老童谣之所以流传久远,首先在于它传递着一种生命最质朴的感受,这是一种亲子之间从心底涌出的爱意,是一种共通的语言。牙牙学语的幼儿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更多的来自听觉和视觉,念或唱童谣给幼儿听,是亲子之间交流的最佳方式之一。幼儿伴随着心灵满足的丰富的语言体验,沉浸在快乐之中。而这种经历也会深刻的留在儿童记忆里,播下语言的种子。这就是幼儿会伴着妈妈轻轻哼唱的摇篮曲甜美的进入梦乡,啼哭的婴儿听到有趣的童谣会咯咯地笑的原因所在。我想,这种真切的感受,是和亲子阅读图画书是一样的。

其次,幼儿对童谣的喜爱还在于它的趣味性。在念唱之间,幼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欣赏童谣的乐趣。譬如文字的乐趣、模式的乐趣、想象的乐趣、角色认同的乐趣,思考的乐趣,甚至逃避的乐趣等等。《九九歌》,从一到九,是大人用来计算时令的,但在歌咏中,没有任何的抽象的季节、月份、天气等的概念。“冰上行走”、“掩门叫狗”、“袖内拱手”、“犁牛遍地走”,这是多么真切的生活体验啊,自然也不需要刻意的记忆和背诵了。另外,童谣不同的句式表达和修辞手法,字、词、句、节奏和韵律的重复、颠倒,诙谐幽默,形象逼真,能使幼儿获得一种游戏的快乐。问答调:“什么鱼过河夸大口?鲶鱼过河夸大口。什么鱼过河一支枪?长鱼过河一支枪。”连锁调:“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缸……”老童谣以这种天然的方式释放着快乐,使幼儿在愉悦、嬉戏中认知自然,辨识地理,掌握技能,自由成长。

当然,《老童谣》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所营造的无边无际想象空间。幼儿一方面通过对歌谣的传唱认知具体事物的形态,一方面通过文字所传达的声音、画面、甚至气味勾勒出幻想的世界。

《一园青菜成了精》:“辣菜疙瘩登基要坐殿,红萝卜也要做正宫。老白菜一看心好恼,一本奏给辣椒精。南苑葫芦挂元帅,北苑冬瓜当总兵。挖豆拖着三环刀,豆角背着宝雕弓。”拟人化的比喻,使满园的蔬菜弥漫着战斗的硝烟,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好不热闹!这是一种属于儿童的“狂野”乐趣,对于儿童来说,逃避“常规”是一种隐秘而巨大的乐趣,给儿童在想象中挑战规则的自由,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的想象力将成为他们日后创造力的源泉。

《老童谣》的歌谣原汁原味,天文地理,自然风物,时令节气,生活百科,摇篮曲,童话诗,童真童趣,包罗万象,仿佛将整个乡野、古朴、幽静的“民间”摆在了我面前,我有点不知所措,眼花缭乱了,可是细细读来,又让人爱不释手。令我感动的还有作者精辟独到的点评,他多么像这些童谣的母亲啊,孩子们所有的心思他都看得透透的,绝不“撒上爱国保种的胡椒末”,更没有教条式的絮叨,他只是娓娓的道来,不假雕饰,任其恣意玩耍,自由自在。令我不忍释卷的还有童谣的图画,这或许是最相得益彰的搭配,最精准最完美的阐释。画家的图画决然不是精致,因为他是站在儿童的视点上的,孩童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和欣喜、蓬乱的头发、嬉戏的情态,无拘无束的笑容甚至未完全脱落的乳牙都是那么熨贴,让你的整个双眼都溢满了色彩。还有,我一遍遍端详的民俗物品:风车、陶罐、竹篮、泥人、风筝、布老虎皮影等等,还有,在书的侧面呼之欲出的大公鸡和小老鼠,亦是那么的可爱和俏皮。

在浮躁功利的现代社会,科技产品电视、电脑、手机等越来越多的成为孩子的保姆和游戏的伙伴,流动的影像使孩子丧失了语言表达的欲求和思考的动力,缺少了心灵的联想和想象。《老童谣》的重唱,给现代儿童带来了新的气息,让孩童更多的了解世界的多元性,体味乡村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无限乐趣。它不仅是一本幼儿启蒙书籍,也是成年人遥远童年的回忆,更是沟通现代亲子关系的桥梁。

作者呕心沥血的搜集,编者精心的挑选制作,我们才能有幸读到这一本本精致的老童谣,这是宝贵的财富和幸福的拥有。这不是简单的童谣的堆积,而是时间沉淀之后民间文学的精华。这记录的不仅是治学者对民俗的珍惜和呵护,更包含了学者对传承民间文化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出版人对现代儿童精神成长的关爱。

老童谣,岁月的淘洗,仍世代绵延,经久不衰,常读常新。永恒的爱抚和亲昵,永远的牵挂和惦念,永远不老的童谣。

 

上一篇:《我们小时候》编者的话
下一篇:每棵青草都有自己的骨头